四川古蔺县发现大规模野生

来源:百度新闻  浏览:730次  时间:2017-12-05

  位于四川省川南的泸州古蔺县白泥乡菜板村熊家岭大山,一群猕猴近日引起关注,媒体、志愿者、游人纷至沓来。嘘……嘘……”有节奏的口哨声准时响起,悬崖上原本安静的灌木丛瞬间“躁动”起来,树枝开始摇晃、岩石开始滑落。山间的声响逐渐从“窸窸窣窣”转变为“噼里啪啦”,一个个毛茸茸的黄色“小身影”走出密林,攀在悬崖或上观望,发出嘈杂而愉悦的吵闹声。事实上,白泥乡一直以来就有猴群出没,随着一位老人被聘为猴群保护员、每天定时投放食物后以来,一个巨大的野生猕猴群体浮出水面。据初步统计,猴群数量超过100只。

泸州古蔺县野生猕猴群

  一哨一桶,深山“猴王”唤猴子

  每天上午、中午和下午,熊家岭悬崖下,有节奏的口哨声都会准时响起。旋即,安静的灌木“躁动”起来,黄色的“小身影”走出密林,攀在悬崖或上观望,发出嘈杂而愉悦的吵闹声。这就是熊家岭山上的野生猕猴群,一只身形巨大的猴王统治着它们。

  提着水桶的阎国维并不惧怕山上虎视眈眈的猴群,他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往悬崖下方走,猴子们在山上跟着他移动。到了远离他人的开阔地带,阎国维开始抓水桶里的玉米,抛撒在地上。山上的猴群更加噪动不安,攀着树枝争相滑至悬崖脚。有胆大的猴子率先摸索着往撒有玉米的地方走,更多的猴子在后,而真正的猴王则在树上观望。

泸州古蔺县野生猕猴群

  将桶里的玉米撒完后,阎国维会退回几米远,与猴子保持着三米左右的距离。“如果太近,它们还是不敢来吃玉米。”阎国维告诉记者,虽然山上住着上百只猴子,但它们还是惧怕人类。除阎国维夫妻可以在三四米距离接触外,猴群与其他陌生人,至少要保持一百米以上的距离。当地村民向记者证实,除阎国维夫妇外,其他村民均无法靠近猴群,“它们警惕得很,只要有生人靠近就跑了。

11月下旬,有古蔺当地媒体记者前往熊家岭拍摄猴群,和志愿者们带来了花生、香蕉之类猴子喜欢的食物。阎国维将玉米撒在地上后,志愿者们在玉米旁边摆上了香蕉、花生,想让吃了一年多玉米的猴群“打个牙祭”。可让志愿者们尴尬的是,猴子们看到这些美味的陌生食物,不仅不吃,甚至连山都不敢下。“最后没办法了,我把香蕉、花生全部捡走,猴子们才下山吃玉米。”

  熊家岭大山,大到当地村民都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大,因多为悬崖绝壁,山下村民极少上山。白泥乡菜板村,距离古蔺县城近70公里,而熊家岭距离菜板村还有十余里山路。早前这里交通闭塞,人烟稀少,现在一条正在建设的扶贫大道正好从猴山下经过,每日引来周边甚至贵州大量市民,前来观猴。每当有人来看猴子,阎国维都会将猴子唤到山下,喂它们吃些玉米。

  “唤猴”成了59岁的阎国维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,他家屋后的煤渣堆,因为看猴人太多,已经被踩得光溜滑润。而如果阎国维有事外出,唤猴、喂猴的事就落到了老伴梅如菊身上。因此,当地人亲切地称呼阎国为夫妇为“深山猴王”。

  一公一母,繁衍百只大猴群

  对于熊家岭大山来说,究竟谁是主人谁是客人?当地80岁以上老人是这样说的:山脚周边约几百名村民,祖上都是清朝康熙年间(公元1700年后)“湖广填四川”而来的,村民祖籍均在江西。而据当地村民口口相传的讯息显示:熊家岭大山上早在村民迁来时,就已经有猴子生活。“它们才是主人,我们还是客人。”阎国维说。

  人类社会在发展,猴群也在发展。到了上世纪70年代,熊家岭大山的猴子,已经发展到百余只。猴群所在的熊家岭,是缺水干旱之地,当地农民以玉米、红薯等旱地作物为主。山上猴满为患,每年熊家岭大山野果青黄不接时,猴群就下山与人争粮,偷盗村民种植的玉米、红薯等农作物,常常发生人猴大战,村民苦不堪言,又拿这些身手敏捷的猴子无可奈何。

  上世纪70年代末期,当地为了消除猴患,专门从河南新野县请来捉猴的专业人员,历时一月有余,将山上的猴子一网打尽,捉了个精光。可就在河南人准备将所有猴子带走时,村民却又反而不舍。经过商量,捉猴人又将一公一母两只成年壮猴放归熊家岭。此后几年,猴子基本从村民眼中消失,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,村民偶尔发现有猴子下山偷食粮食。

  十多年前,又有河南人前来捉猴,但这次捉猴非但没有成功不说,他们带来的一只戏猴还不慎打脱,逃到了熊家岭大山上。再后来,这只戏猴多次下山,它不仅偷东西,还抢东西。据当地村民回忆,这只戏猴让村民们伤透了脑筋,被它打伤的村民多达数十人次,被它偷走的食粮更不计其数。村民们不堪其苦,设计将其捉住。

  “猴子们历经两次被捉拿后,肯定更怕人了。”阎国维分析认为,猴子们害怕人类的基因,是从三十多年前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。天天跟猴群打交道的阎国维认为,猴子们一定是通过特殊的方式交流,并流传下来猴群的信息,这些信息甚至包括“那些两条腿、直立行走的动物是坏蛋”。阎国维发现,猴子们对人类的惧怕和敏感超出人的想象:“我将记者的摄像机放在平时喂猴子的地方,结果被它们发现了,至今不会靠近那个点。”

  据乡里一年多的观察和清点,熊家岭猴群的数量,已经超过百只,还有些刚出生的小猕猴。村民们告诉记者,猴子所在的山上没水,所以猴子们除了每日下山吃玉米,每月还要两次去到山下一公里的小河边吃水。近些年来,村民除了追撵偷粮食的猴群,再也没有伤害过它们。

  引猴下山,夫妻俩接力撒猴粮

  据古蔺县白泥乡政府乡长曾祥国介绍,由于地区条件过于原生态,菜板村是当地贫困村,目前正处于扶贫开发阶段。为了改善当地落后面貌,国家投资兴建的古叙扶贫公路将于明年六月前建成通车,新修的大道正好要从熊家岭悬崖下经过,此处正是猴群栖息、出没和阎国维饲猴的地方。曾祥国认为,野生猴群是当地绝佳的旅游资源,公路建成后将通过招商引资方式,对野生猕猴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。

  阎国维是在去年五六月份,听说政府要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后,“灵光一闪”开始自发喂食猕猴群,以此方式主动吸引猴子下山的。“原来猴子怕人,一但来人它们就躲上山去,别说用肉眼,就是望远镜也找不到它们。”阎国维的想法是,既然政府要开发野生猕猴资源,就必须将猴子们引下山来,既消除猴群对人的畏惧感,也要让人们学会与猴和谐相处。

  但是,要让惧怕人类几十年的猴群消除“误解”谈何容易,阎国维为此琢磨了很久。“我从它们的生活习性入手观察思考,既然它们下来偷玉米、红薯,我就想喂它们玉米如何。”去年六月的一天,阎国维瞒着老伴,将自家屋里的玉米装进水桶,爬到悬崖下方,将玉米撒在山下,然后像唤牲口般呼叫猴子们来吃。可无论他怎么喊,猴子根本不理他,整整唤了一个下午,阎国维连猕猴的影子都没有见到。

  接下来的几天,阎国维悄悄爬上撒玉米的地方,根本没动静。到第十天,阎国维发现,玉米不见了。阎国维欣喜若狂,不顾老伴的反对,又给猴子们送上了一桶玉米,这次在第七天时,玉米不见了。再后来是三天、两天、当天。“大约一个月以后,我撒上玉米,转身就走了,躲在我家背后的树丛中,看见猴子们下来吃粮,我激动得泛眼泪花了。

  从此以后,阎国维每天给猴子们送玉米,猴群距离他也从几百米到百米,到几十米,到三五米。老伴梅如菊刚开始是反对拿自家玉米喂猴的,后来发现猴子们与老伴越来越亲近,她也彻底改变了态度,阎国维有事离开,梅如菊就接棒喂猴。为了省力气,阎国维买了口哨,猴子们也慢慢适应,只要听到口哨声,就呼朋引伴从山上下来。“其实它们每天都派了‘哨兵’盯着我们的,只要看见我提桶出门,在树上放哨的猴子就大声叫喊了。


人猴相处,保护猴群是重中之重

  现在,不仅阎国维夫妻能与猴群亲近,连他们五岁的小孙女阎宇轩,都能在三米左右的距离,与猴群相处。“猴子们都有灵性,越养就越象自己家的孩子。”阎国维夫妻一共生了四个孩子,三个女儿外嫁,唯一的儿子在外打工,只有小孙女留在身边。“早上将孩子送到学校,回来就觉得心里空闹闹的,四目对望,份外寂寞。”阎国维先搞记者,自从喂上猴群后,感觉生活丰富多了。“孩子们离得远,但至少还有百多只猴子需要我们。”阎国维的儿子,已在山下十几公里外的水口镇买了房子,原本老俩口是要随儿子下山享福的。“现在我们不走了,就在山上陪着猴子,直到走不动为止。”

  在熊家岭山脚,不仅阎国维这个“猴王”日夜保护着猴子,当地村民对猴的看法,也从痛恨到爱惜。野生猕猴群,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宝贝。村民要脱贫致富,都盼着以观猴为品的当地旅游开发,早日达成事实,不少村跃跃欲试,准备开办深山最原始农家乐,接纳观猴的客人。菜板村七组陈英章有些骄傲地告诉记者,这些猴子机灵得很,以前村民为了防止它们偷玉米,会在玉米上泼粪;猴子偷了玉米棒,就用双手恨地搓玉米,为的是把粪臭味搓掉。

  “乡政府已经聘请阎国维当野生猕猴管护员,不仅要照顾它们一日三餐,还要保护猴群的安全,绝不允许村民和游客伤害猕猴。”据曾祥国介绍,公路通车后,游人就可以到熊家岭观猴。